“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指出“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
弥渡作为一个正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西部贫困县,脱贫攻坚可谓任重道远,特别是由于贫困群众数量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医生配备水平较差的实际情况,做好健康扶贫工作也可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场必不可少的攻坚战役。在健康扶贫路上,我县始终牢记着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这个目标任务,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财,结合实际情况强基础、找差距、补短板,让全县群众逐渐走上了一条“健康之路”。经过5年多的努力,医院、启动医院建设,8个乡镇建成了标准化卫生院,89个村委会(社区)分别建成了使用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让群众不出村就可就近诊疗;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道防线”,开展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工作稳步推进;百支服务团队进千村入万户签约服务深入开展,让众多贫困群众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健康体检,不生病、少生病、生病早治疗工程深入人心。
医院
强基固本让群众“看得上病”“我在德苴卫生院住院有6天了,真是方便呢,现在住院不用再到县上、州上,在我们乡卫生院就能住院治疗,省了出入的车费不说,招呼我住院的家人也能顺带看着家里些。”德苴乡小立石村身患腰椎尖盘突出的李芹珍高兴地说,“医生态度也好,住院条件也好,都不错呢,恢复得也差不多了,明天就可出院了。”据了解,德苴乡在推进健康扶贫过程中,针对德苴乡距离县城较远的实际情况,于今年5月份开设了住院部,方便群众就近住院治疗,并实施了慢性病药物下沉工作,让很多身患慢性病的群众在乡卫生院就能得到充足的治疗药物。
德苴乡卫生院住院患者
在苴力镇水田村委会卫生室,记者亲眼见证了该卫生室的新旧比对,原有卫生室仅有三间低矮破旧的瓦房,而旁边就为新建的一幢两层平方米的水泥房。卫生室负责人普华告诉记者:“以前的卫生室又破又旧又窄,诊疗室、输液室、药房等混合使用,真是不方便。现在这个新卫生室么真是太好了,诊疗室、观察室、输液室、治疗室、接种室等都是独立使用,还新设了中药室、健康教育室等,既方便了我们医生工作,也减少了功能室混用造成医疗事故的可能。”正在卫生室输液的患者罗继红感叹地说:“改变真是太大了,卫生室好起来么,我们医院了,在村里就可看上病了。”
苴力镇水田村委会新旧卫生室比对
医院设备弱、卫生室条件差、药品不全、医生配备力量不足,这个情况是众多贫困县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县也不例外,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地区就更为突出,部分村卫生室条件极为简陋,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很多患者不得不外出几十里路才能看上病。立足实际,找差距、补短板,年以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州健康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标准要求,不断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设备配备的投入力度,从医院、卫生室建设这个硬件上和提升医生配置水平、医疗水平这个软件上全面固本强基。截至目前,全县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07万元,其中改扩建卫生院9个,卫生室13个,新建卫生院6个,卫生室45个;县医院新建血透科1个,投资.58万元;中医院新建门诊、住院楼1个,投资.86万元。目前,医院二级标准,8个乡镇卫生院和89个行政村(社区)卫生室均实现标准化建设,还为每个卫生室均配置了2人以上的医务人员,并通过培训让每个医务人员提升诊疗水平,城乡广大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医院
医疗保障让群众“看得起病”“医保兜底保障这个政策太好了,不然么哪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怕是早就死掉了。”医院已住院多天的德苴乡李丰村委会毛车车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光华感慨地说。据了解,罗光华身患心衰、贫血等症,今年已是第9次住院,先后通过医疗保险报销了4万多元,自己只承担了部分生活费及少量的医疗费用。
说起医疗保障,苴力镇白云村委会矣者棚村的建档立卡户陆春华也是感慨万千,看着能跑能跳的儿子一直唏嘘不已。陆春华小儿子今年3岁,由于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加之发育迟缓,不会说话、不能行走,手不会抓握任何东西,全家人束手无策,直到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医院进行手术救治,成功手术后,孩子已能自由奔走嬉戏。且经过各种医保报销,陆春华家只承担了少量医药费。她向记者叹言:“没有这个政策么,都不知道该怎么救这个孩子了。省下的医药费么,我们投入到生产中,生活也就慢慢好了。”
苴力镇白云卫生室医生到陆春华家进行复查
“让群众看得起病,特别是让贫困户看得起病”,可以说是群众最大的健康保障和民生保障。在推进医疗保障过程中,我县认真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道防线”,开展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严控政策范围外费用,确保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一级(乡镇)医院报销比例达到90%,医院(县级)报销比例达到80%,医院达到70%。在医疗保险参保工作上,我县采取由财政补助部分的形式,建档立卡户只用个人缴纳40元,财政补助元进行医保参保,确保建档立卡户%参加医疗保险,从源头上确保建档立卡人口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去年1月至今年9月30日,全县共有人次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57万元医疗费,人均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9%;今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有13万多人次接受门诊治疗,报销多万元医疗费,减免一般诊疗费多万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道防线”的筑牢,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真正看得起病,有力保障了群众的健康福祉。
设立一站式结算窗口
分类救治让群众“看得好病”“这个是我们今年才新成立的血透科,5台设备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县医院医保科科长李治华指着独立的血透室向记者介绍。在她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县需要血透治疗的患者共有70多人,在今年三月份血透科成立前,这些患者都不得不到医院进行血透,而血透治疗频率很高,许多病人不得不住下来进行治疗,不仅很麻烦,而且增加了不少支出。李治华还介绍:“今年三月份,我县投入.58万元成立了血透科,购置了5套新设备,现在需要血透治疗的患者医院就可完成,虽然还不能满足所有患者,但已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病人。”
县医院新建立的血透科病房
据了解,我县在推进健康扶贫中,采取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分类救治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病情进行救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建立建档立卡户健康档案,结合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和病情,进行分门别类,全面推进“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我县一方面积极改善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结合实际情况增设治疗新科目,推进慢性病药物“下沉”,让各类病人能就近得到科学诊疗;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医务人才队伍建设,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与医院医院形成结对帮扶关系,选送医疗业务骨干多次参加省、州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提升医务人员诊疗能力和水平。同时,我县还经常性组织县内二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送医下乡活动,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技术人员下沉坐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治,实现就近就能“治得好病”。
到患者家中查看医保报销情况
防治并重让群众“少生病”在德苴乡邑郎村东升傈僳族村落杨秀海老人家中,记者见到正在为杨秀海测量血压的邑郎村卫生室字国明医生。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字国明是杨秀海家的签约服务医生,每个季度都至少一次到身患高血压慢性病的杨秀海家中,为她检查身体、测量血压,并提出注意事项和治疗建议。当问起对签约医生是否满意时,杨秀海满口答应:“满意呢,满意呢,字医生关心我们呢,服务态度也很好。”
家庭医生到签约服务对象家中上门服务
为让群众“少生病”、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我县全面开展了百支团队进千村入万户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由县、乡、村各级卫生系统所有干部职工,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约。所有家庭医生按照合约服务内容和规定服务次数,定期到签约户家中进行走访,对家庭成员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的健康体检,同时对身患慢性病的患者进行简单诊疗,提出注意事项和治疗建议。活动的开展,让群众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出现症状也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此外,县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计中心以及乡卫生院等各级医疗机构还经常性地到乡镇、村组、集市组织各类义诊活动,免费为群众进行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围产期保健、儿童营养改善、妇女常见病诊治、“两癌”筛查、高危贫困孕产妇救助、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预防接种、贫困村饮用水源监测、儿童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全方位、多层次降低群众生病率,真正让群众“少生病”,从源头上杜绝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走在健康扶贫的路上
文/图姚文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