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苴力镇先锋村委会本和郎村有一位一只手的“牛”人——赵学富,虽然身体残疾,但始终坚持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牛”了起来。
30多年前的一天,年仅9岁的赵学富因意外被电伤,右手截肢。但他没有气馁,面对厄运选择了勇于挑战,开始学习使用左手做事情,迅速适应生活后,继续求学,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先后在县内打工、从事建材销售。
“人生的美好靠自己去创造。”这是赵学富的口头禅。经过深思熟虑,年,赵学富投资2万元,在家里饲养西门塔尔肉牛7头,开始了养殖生涯。他种植4亩牧草,用秸秆制作青贮饲料。饲养肉牛这件工作,对赵学富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体力劳动,背牧草、喂饮料、喂水、打扫牛厩,一天有忙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一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背痛,但从来没有动摇过养殖信心。他到书店及网上购买书籍,参加州、县残联举办的养殖培训,如饥似渴学习知识。遇到疑难问题,就不耻下问,有时爬山涉水几十公里,向老兽医学习,逐渐掌握了饲养、疾病预防治疗、接生等知识,饲养的肉牛健康壮实。
年,他投资16万元,扩建了厩舍,养殖肉牛达到30头。他自信地说:“我只要看一眼牛,就知道牛生什么病,要用什么药;只要看一眼牛,就知道一头牛有多重,能卖多少钱,与实际相差不大。”他每年卖出40头肉牛,收入近10万元,成为县里的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附近乡镇的养殖场看中他的养殖技术高,便聘请他当技术顾问,指导购买牛犊、饲养、疫病防治,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年薪2万元。赵学富为人做事讲诚信,名气越来越大,又当起了经纪人,经常牵线搭桥,每年为省外的生意人购买头牛,从中收取服务费。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赵学富毫不保留地向村民传授技术,提供免费服务,几年间,一个有40余户人家的本和郎村,养殖户发展到17户,肉牛发展到头,成为肉牛养殖示范村。
“我还想建盖牛圈,扩大养殖规模,把肉牛养殖做强做大。”谈到以后的打算,今年44岁的赵学富“牛气十足”。
作者:杨宋李加勇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
1.彩云下的健康音符
2.山区娃的逆袭
3.庭院经济敲开脱贫致富门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dljz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