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篾编制的海簸、簸箕、竹篮、竹匾、淘米箩,这些童年记忆中的日常生活用品,现在在大城市里很难见到了。而弥渡县新街镇六一村委会大马房村张彩一家,至今仍在靠编制竹篾器为生。他们编制的竹篾器,已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畅销的旅游商品。
全家人在编制竹器
走进张彩家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花香扑鼻,一家老小正忙着编制竹器,赶制客商订货。
“父亲张国贤自小手巧,从10岁起开始学习竹篾编织。由于他肯学肯问,加上自己爱琢磨,10多岁就掌握了这门技艺,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张彩指了指在一旁忙碌编竹器的父亲说,他的竹篾编织技艺在当地堪称一绝,什么新竹制品,只要他看一眼,就会编织,而且编得精致美观,经久耐用。
张彩在展示竹篮
张彩的父亲和母亲
张彩和妻子
张彩一家三口
张彩的女儿也会编制
张彩说:“母亲杨美珍21岁嫁给父亲,就开始学习编竹器,这一编就是近50年。我妻子现在也成为了编织的一把好手,女儿也会编织一些简单的东西,现在全家5个人,人人都会编。”
母亲手很巧
“多年以前,大马房是全县有名的竹编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基本都会从事竹编,主要编制一些生产、生活的用品,竹编成为村里不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张彩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的“取代品”,传统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竹器越来越没有了“市场”,销路越来越不好,利润越来越薄,逐渐不少家庭都放弃了竹编,寻找其他的出路。
“我家的竹器还卖到过法国。”张彩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我家主要编织的是具有装饰功能和使用功能的竹器,这些竹器在旅游地销路很好,只要编成一些,一打电话很快就有客商到家里来拉,现在主要是编不出来,供不上货。一家人每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文图:秦蒙琳李武华
编辑:杨咏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