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有一座失修的明代古刹随行弥川

一个地方有很多古迹总是一件好事情,这些古迹能够让人们追溯历史、感受文化、了解习俗,古迹的存在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清明进山扫墓,看到了一座失修的古寺院,后通过各类文献检索,了解到该寺院创自于元朝,在明朝万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清代损毁部分,近代损毁严重,现已严重的年久失修了!

在弥渡红岩地区的朋友们应该很熟悉这座寺院。在民间,大家都称之为虫蝗寺,座落于红岩镇西南约4公里的香峰山(又名喜目山,民间俗称虫蝗寺山),整座庙宇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气势雄伟,站在寺前可俯览红岩全景。

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

据民国年间《弥渡县志搞》及明代学者李元阳所撰写的《建镇蝗医王寺记》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邑人朱楠捐资大规模修缮,寺前建一塔,此塔于光绪年间倒坏。在15年前,有人这样描述现存的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单檐歇山顶,进深四开间10.9米,通两阔五开间17米,高约9米,梁架结构中间部分为抬梁式,两门墙的梁架为穿斗式,整个梁架结构独特,牙坊雕刻精美。也有资料显示该寺院的大雄宝殿是迄今为止弥渡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殿宇,是研究弥渡乃至滇西地区建筑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如今的寺前)

从目前检索的资料来看,历史上的医王寺应该规模很大,无论在人民大众之间和文人雅士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许多文人为之作诗吟题。

明代名僧担当留下名联:

岭上彩云舒复卷;山边明月去还来。

清代弥渡人,翰林龚渤写了:

古佛一花,拈出劫前春色;

医王双桂,抽开云外天香。

清代弥渡翰林尹萧怡也写了:

驯鹿有灵在昔,竺云蒸白饭;

飞蝗无迹于今,花雨湿红岩。

这一些曾经感受过医王寺风采的文人名士已经作古,留下的诗句也极少有人提起。从老辈人的口中,还能依稀得到一些医王寺曾经的描述,从前的医王寺里有僧人,有田产,寺院很大,建寺的砖上都有着花纹图案。十年文革期间,人们破四旧,拆掉许多建筑,然后去修建一些新的建筑,然后医王寺就变小了。从这一些描述里,可以感知到曾经的医王寺的雄伟建筑,可惜当下的医王寺却是这样!

从老旧斑驳的大雄宝殿里,还能看到一些雕刻技艺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在未来也会消失。

院内有一棵菩提树,据说这棵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很久以前很大,后面被火烧过,但树根没有受到损伤,又重新发芽,现在在这里和残垣断横,杂草重生的四周,让人又一次的想到了寺院曾经的历史辉煌,不免对如今的荒凉杂乱感到伤怀!

曾经的民俗记忆

十多年以前,医王寺在弥渡民间还比较出名,每年正月十六是医王寺的庙会,小的时候,每年还经常到这里逛庙会,吃各式各样的小吃。那时的医王寺,来得人们也比较多,除庙会外,每年春耕结束后,还有许多来自新街、红岩地区的人们,以村社或邻居为单位,带上米粮食物到医王寺来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农作物的病虫害少一点,希望神灵能够保佑丰收。那个时候,到医王寺祈福,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从事农业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如今的失修衰落

可是在当下几年,在气候干旱,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外出务工的各种因素影响下,从事传统农业的人群逐渐减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很少人能够







































治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duzx.com/mdxzf/39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