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小河淌水》,一出极富民族特色的弥渡花灯,都是弥渡的响亮名片。弥渡境内「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茶马古道绵延弥渡境内,密祉文盛街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白子国遗址和金殿窝遗址、李文学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渡花灯扎纸技艺、弥渡卷蹄制作工艺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弥渡,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人惊讶。
香港商报记者李留媛
南诏铁柱千年不倒
在弥渡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古庙,因其中屹立着一根「神柱」而得名「南诏铁柱庙」。庙中直径33厘米,高3.3米,重公斤的铁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历经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千年不倒,千年不锈。
据介绍,曾经有多名专家考察过该铁柱千年不倒的原因,但都没有结论。弥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柴启栋介绍,铁柱千年不倒,一方面说明了古人能将力学、数学精准计算;另一方面,由于铁柱一直被视为神物,千百年来无人敢动。而该铁柱在地面以下是否还有无柱身,现在还是个谜。据悉,南诏铁柱是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有确切年代记录的中国现存的唐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大型铁铸件,它所反映的民族史、宗教史及科技史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文物和社会文化价值极高。
小河淌水驰名中外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这首悠扬深情、如梦如幻的《小河淌水》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美国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的唯一一首中国民歌。而弥渡,就是这首闻名遐迩的经典民歌的故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逐渐产生广泛影响力,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音乐品类。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境内的密祉镇,就是著名歌曲、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当地的文盛古街也是过去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目前仍保留着马店、商铺和一些传统习俗,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花灯之乡如痴如醉
俗话说「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红岩坡,处处闻歌声」。在弥渡,一年四季都有唱花灯的由头:从奠土建房、乔迁新居、结婚生子、满月周岁、送子参军……唱花灯已融进弥渡人的血液里。
据悉,花灯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是云南花灯重要组成部分,密祉的元宵灯会又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密祉旅游小镇办主任石志公介绍,与其他地方每年元宵节出灯的方式不同,密祉灯班的组织形式是「子孙灯」,即由村子里每年有新出生人口的家庭做灯头,灯头自觉组织全村人拼钱凑米,置办伙食,准备节目,由于每年都有新出生人口的家庭,每家都有机会当灯头,村里的其他人家也非常热心帮忙,每到正月前后总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村民们既是看灯人,也是表演者。对每一个密祉人来说,元宵节闹花灯是一年的期盼,也是连接故里的乡愁。
年7月,弥渡县一部讲述《小河淌水》背后爱情故事的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在北京首演,作为唯一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该部花灯戏获得了观众和戏曲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据介绍,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历经千年,世代相传。从初期的祭祀、自娱自乐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祈神求福性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到折子戏、本子戏、大型舞台戏;从祭坛、院坝搬上了艺术大雅之堂;从山村到城镇,从有数的花灯窝子发展到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弥渡县因其花灯的普及和地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
「文化是弥渡的『根』和『魂』。」弥渡县委宣传部部长赵正琳介绍,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在年、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弥渡县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的文化基础、响亮的文化品牌4大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政策驱动、项目推动、上下互动、精品带动」,积极推动「弥渡文化」向「文化弥渡」提升转变,加大以弥渡花灯、弥渡民歌为主的文化精品打造力度,不断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全力加强文化名县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香港商报云南办事处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