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药有源好药有品
珍药有因良药有承
肇启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昆中药”是华立重构中医药生态的主要成员之一。历经几个世纪的世事沧桑,那些珍贵的老药方,因为匠心的执着和传承的力量,至今依然在济世安民,广受欢迎。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昆中药”产品家族中的清肺化痰丸。
清肺
化痰丸
在健康的法则里,舒适重于一切。人们怀着对药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舒适的灵感。
近日,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在药交会发布了15个品类的家庭常用药,昆中药生产的清肺化痰丸光荣上榜。小编扒了扒这味药的历史,发现这不起眼的小小药丸里,可是大有乾坤啊!啊!啊!这味药不仅一直口碑常青,广受欢迎,竟然还与小凤仙、蔡锷之间有一段佳话。
故事还得从“重九起义”说起。
年农历九月初九,云南都督蔡锷发动“重九起义”,32岁的医师李继昌带领家人和徒弟,为革命军救治伤员。蔡锷对李继昌医术大为赞赏。
年,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结识名妓小凤仙,当时,小凤仙咳嗽不止。有一次过岗亭,剧烈的咳嗽,差点惊动了岗哨。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秘密离开北京,赴天津,转道到日本。
▲蔡锷将军(左)与小凤仙(右)
年12月,蔡锷回到云南,随即请李继昌挑选了几味昆明的中成药,托人带给小凤仙。小凤仙服后,身体渐渐康复。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举兵讨伐袁世凯。护国枪声,迫使袁世凯退位,神州大地再现共和。
这段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知音》,让一首同名歌曲传唱至今。“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代英杰的高山之情,为人津津乐道。
▲电影《知音》画报
那么,那蔡锷给小凤仙的药,到底是什么药呢?坊间人士透露,当年送的是昆明杨衡源保龄药室制售的清肺化痰丸、女金丹、归脾丸等成药。
保龄药室是年由昆明人杨鉴衡和杨平山兄弟俩人在正义路创建的。到民国初年,保龄药室自制的中成药已达种,尤其以各种丸药著称。前面提到的李继昌,13岁就在这个药房里当学徒。经过五年的学习,他已遍识中药之性。重九起义时,他已独立行医。
清肺化痰丸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年)的“三拗汤”、明代《韩氏医通》(年)的“三子养亲汤”和《医方考》(年)的“清气化痰丸”三方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现在,清肺化痰丸这一云南老药,已被列入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之中。按照标准,清肺化痰丸的功能主治是“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从组成成分看,清肺化痰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三方化为一方,这在中医药史上并不多见。历史上,医家用“清气化痰丸”来对付痰热内结,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等。用“三拗汤”降利肺气以宣上,止咳平喘。用“三子养亲汤”来治疗咳嗽喘逆,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现在三方合用,在原三方的基础上,减去白芥子,增加了川贝母、桔梗和款冬花三味,组方独特。
②适用于咳喘重症,比如,久咳,夜咳,咳嗽痰多,痰涎壅盛等症状。
③病症初期多由风热感冒引起的,并且风热尚未退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清肺化痰丸源于古方。从宋代算起,它已沿用了八百多年。创制于云南,增加了川贝母等药材,又让这一成方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因此,它是传统与创新的结果。解放前,清肺化痰丸在民间享有“五劳七伤之妙药,止嗽平喘之仙方”的美誉。
有一次,著名演员赵世林参加排练,搭档李晶晶像口吃一样,说:“我谈谈谈谈谈谈谈”一连吐了八九个“谈”字,就是说不出下文。“啊嚏”……半天后,赵世林终于说出来了:“痰(谈)不完,快用清肺化痰丸”。大家哈哈大笑。原来,这是清肺化痰丸以前曾经使用的一句广告词。一语道出了该药的特色——“降气化痰”。一个“痰”字,谈出了幽默。
昆中药·清肺
化痰丸
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
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end·
???
更多精彩,尽在“华立视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