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觉得弥渡景点少没去处生为弥渡人的你

龙马塘

龙马塘位于弥渡西山林场境内,距县城十余公里,孩提时,听祖母讲述龙马塘神奇的故事,如摇篮曲般摇起我几多向往,化为一种未了之情。

今年夏天,有了机会,一个人独自登山,一路上赏野花的笑靥,听山雀的欢歌,自觉快乐,颇有韵味。

  走进龙马塘,果然名不虚传,似乎走进另一种生命的境界。龙马塘周围是郁郁苍苍的松林,林内古木苍劲挺拔,奇松意态万千,或抑或卧,或曲或伸,旁逸斜出,凌空驭云,每颗树都是一尊立体的风景。树下铺满干枯的松枝针,层层叠叠,行走其上,犹如踩醒一叠风干的岁月,然而在岁月的坟墓里,仍有花儿在脱颖而出,婷婷然,卓卓然。摇曳着绿色的生命和多彩的青春。我慨叹大自然神奇和伟大,它们一任展示着自己的存在,重塑着自己的生命。

  龙马塘内高扬着绿色的主旋律,绿得澄清,绿得浑厚,绿得空明,这含着明静的绿,蕴含着充沛的生命力。使人惊奇的是,水上水下,都滋长着缠缠绵绵的野草,即便是沉潜水底的枯木,也常有水草澡、水绵,攀附其上,岁月悠悠,生命在激动和不安里成长,一代接一代,生生不已,似乎是给们展示一个哲理。

  传说南诏王阁罗凤曾在龙马塘一带狩猎,一日,阁罗凤饮马于龙马塘,一转眼,骏马无影无踪,他大为惊奇,这时,夕阳西沉,留下一抹余辉射入龙马塘,塘内金碧辉煌,忽一匹龙马从塘中腾空而出,撒开四蹄,撒出一路金辉。阁罗凤大喜,身子腾空拔起,跃上龙马,飞奔而归。后来,这匹龙马跟随他南征北距,闯出了一个强盛的南诏开国,是故此塘称为龙马塘。

锁云桥

锁云桥,位于弥渡苴力乡境内。古老而年轻的苴力,是弥渡古文明的缩影。毗雄、毗雌河与国道并驾齐驱,宛如两条巨龙横贯全境。给这片神奇秀美的沃土增加了亮丽的风景,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苴力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境内青石变一带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战国铜鼓尤为珍贵。苴力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昔人概括为“苴力十八景”,锁云桥就是其中有名的一景。

  锁云桥虹卧波,连接着两岸的岁月,沉淀着厚得的历史。文人雅士不断演义着桥的优美故事和传说,使原本古朴的锁云桥,披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锁云桥始建于明代,它的魅力在于朴实无华,羚羊挂角,毫无雕凿可言。一切顺其自然,依法自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锁云桥记载着苴力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了苴力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弥渡素称“桥乡”,古时,桥梁建筑星罗棋布,近代累遭水患,古桥几乎毁灭殆尽,而红河源头数十条河流汇集的毗雄江大门锁云桥,丝毫无损,巍然屹立,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锁云桥的幸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方人民的生态意识。桥两旁一排排茂密的竹子,牵手相依,挺挺屹立,一任春的温暖,夏的洗礼,郁郁苍苍的杨柳婀娜多姿,微风徐徐,更觉妩媚。流水悠悠,娱然自得。严然是一幅绝世的田园风光。

  桥上有又轨渡槽,多年前是木制的,水清如镜,在阳光的折射下,象两条银蛇起舞于锁云桥,形成桥下水,桥上水,水映石桥桥载水的奇观。

  锁云桥旁有锁云阁,又名魁星阁,气势浑宏,遗世独立,四旁绿树成荫,野花匝地,时有鸟鸣,更觉清幽。锁云阁内有乾隆庚午年间解元李宰所书的对联:

  现出南天

  漫云照桥头蒸土气

  气归弥渡毗雄水关阁下壮文澜

  隽永的文笔涵盖深层的哲理,吞吐气热揽宇宙之无穷。给锁云阁频添了几分历史的重负和文化韵味。确实,登锁云阁你会闻到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各种雕刻千姿百态,争奇头艳,艳而不骄,土而不俗。

  站立于锁云阁顶,整个苴力坝子一揽无余,刚建成的滇中现代农业工程格外显目。新修的沟路星罗棋布,田成方,渠成网,涝能排,旱能灌。一望无际的小麦弥温的是绿意,绿得深沉,绿得潇洒,宛如一首月光下的田园交响曲。

  如今的锁云阁已成为苴力文化站所在地,也成为苴力乡文化活动中心。苴力是山歌之乡,文化之乡,苴力人对花灯情有独钟,大人,小孩都能唱能歪。花灯是苴力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里有花灯世家,山歌世家。苴力花灯参加过云南省文艺调演,拿过大奖。苴力人老老少少只要一有空便来这里表演,交流,给锁云阁增加了几分热闹。

诸葛寨

在细雨朦朦的金秋,去诸葛寨寻幽探胜,也觉是一份幸事。

 诸葛寨当地人又称之为小石林,位于寅街小西庄境内,它以传说诸葛亮曾于此安营扎寨而得名。

  昔人游诸葛寨曾留下这样的诗词:

  来北除多难,先南伐不毛。

  志坚五月渡,功高七擒劳。

  赫赫天成者,亭亭铁柱高。

  称风唬故垒,云树高悲号。记史秋记载诸葛亮五月流庐,深入不毛,曾征战弥渡。清修《云南通志》载“武候既擒阵获,还白崖,立铁柱记功,同久剥落,至唐懿宗咸通间重铸之。”《南诏野史》载“诸葛亮征云南,立铁柱。”铁柱今在弥渡。而从诸葛寨出土的文物和当地的民俗考证,者荀寨是汉代哀牢夷的主要聚集地区,诸葛武候在这里安营扎寨,也是情理中的事。

  诸葛寨所处的地方,方圆数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据专家考证,此地是中国早期地理书《山海经》里记载的嵯山。当时这里金果如醉,花香可掬,是令人神往的花果山。这里的四周,分布着众多的汉代石棺墓群,这些石棺墓已有相当的考究。有的石棺墓中还出地土了珍贵文物。当地农人在诸葛寨发现了云南少见的战国铜鼓。以及石刀、石斧、古钱币等大量的文物。可见这里曾呈现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地人把诸葛寨称为小石林,在于这里的风光如路南石林一般的美丽。诚然,论规模的宏大,气势的辉宏,与路南石林不能相提并论,但它小巧玲珑,精雕细刻,含蓄细腻,却别有一凡景光。

  的确,观诸葛寨,你会惊奇于造化的神奇。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有的象沙漠中的骆驼,不惧旅途的艰辛,自然的恶劣,昂扬着生命的旋律,向着神圣的

  目标跋涉。有的似耕耘中的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播撒着种子,翻耕着泥土,还有的象展翅的雄鹰,奔驰的骏马,真可谓千姿百态,景象万千。似乎浓缩了一个生命的全体。

  游诸葛寨,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感悟,大千世界,万物争雄,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打扮着世界,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美丽。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快乐。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米处。

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柴薪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柴薪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操作坑长1.3米,宽1.2米,深1.8米;火门高1.1米,宽1.08米,火膛壁厚17厘米;窑室内径3米到2.7米,深1.8米;回火沟宽12厘米。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多祜砖瓦窑属清代晚期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由于土质差的原因,故多呈红色。

注:图片综合于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哪家好
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duzx.com/mdxxw/38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