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烟草》年第14期
作者:本刊记者赵男通讯员邹文凤/文图
夏至雨后,苍山下、洱海畔,清风徐徐,碧波粼粼,荡漾着诗和远方的惬意。
汽车沿环海西路向北驶去,苍山脚下错落有致的白族风格民居十分别致,放眼望去,田间阡陌纵横、一碧千里。因受湖水的滋养,绵延而去的烟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肥沃的土壤也为烟农铺就增收之路。
近年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市场需求,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烟叶主业和非烟辅业二元增收格局初步形成。
去年,大理烟区在计划调减2.44万担的情况下,烟农种烟收入20.45亿元,与年基本持平,全州辅业产值近4亿元,占主业收入的19.8%;年,预计辅业产值5亿元以上,占主业收入的25%,实现烟农户均增收1万元。
好田好地流转“新思路”
6月下旬,正是大理烟区烟叶旺长期。
行走在一人多高的烟株中间,翠绿欲滴的烟叶埋藏着收获的希望。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烟农杨继先,正在烟田里为一部分开了花的烟叶打顶,放下手里的活儿,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政策好得很,我家在这片核心区承包了10多亩地用来种烟,好地更要用心去经营,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杨继先口中的“好政策”,就是云南省局(公司)今年提出的“以土地流转促进烟区稳定,构建高端特色烟叶生产新机制”。
4月,大理州局(公司)引导大理市苍叶合作社,在大理海西湾桥、银桥和喜洲三镇,完成了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亩、合同种植面积1万亩的任务。
作为首批试验田,“大理市海西土地流转核心试验示范区”担当起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急先锋”,稳定了优质烟区的经营权,也为烟农增收另辟了新路径。
对于大理烟区而言,土地流转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但也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土地流转工作涉及范围广,既要把千家万户的烟农调动起来,又必须确保稳妥有序推进。”大理州局(公司)烟叶生产经营科科长余世忠介绍,目前,在海西完成流转的1万亩土地上,像杨继先这样的职业烟农有户,烟田种植面积占比95%,剩余部分则由合作社来种植,流转后的土地则采取多主体、适度规模化种植。
土地集中,无疑为推广新技术、减少病虫害,开发高端特色优质烟叶提供了有力保障。大理市局(分公司)湾桥烟站站长黑新霞指着连片的烟田对记者说:“在核心区,我们可以实现统一规划和指导。前不久,针对主要的病虫害刚实施了两道飞防技术,为烟农们节省了一定的田间管理成本。”
想在好田好地种出好烟的烟农自然不在少数,湾桥镇云峰村烟农董运西“幸运地”在核心区承包了4亩4分地种植烤烟。对比家中其余几亩较为分散的烟田,他明显地感受到了差别,“连片种植,便于管理,烟叶长势也更好”。
省下来的用工时间并没有让董运西闲下来,除去种植烤烟,还种了水果苞谷、辣椒、茄子等农作物,一番计算下来,他对今年收益增加充满了期待。
“今明两年,大理烟区力争流转土地达到10万亩,覆盖全州12个县,通过3到5年的努力,力争把全州40万亩土地打造成土地流转优质烟区。”余世忠坚定地说,后续将采取套作、后作和轮作的方式,开展秋豌豆、荷兰豆、灯盏花等非烟作物规模化种植,进一步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助力烟农增收。
多元种植寻找“致富路”
来到弥渡县毗雄河烟农合作社的育苗大棚,眼看一株株姬松茸已经“冒了头”,长势十分旺盛,每天早上工人们便把成熟的菌子采摘下来。
“我们根据不同时令,利用13座大棚种植羊肚菌、大球盖菇、姬松茸等品种,其余的则试验种植黑皮花生、玫瑰花等农作物或花卉。”毗雄河烟农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波说,每年走向市场的食用菌就可增收85万元,纯利润则在15万元左右。
“把干什么、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才能真正帮助烟农们寻找到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来,大理州局(公司)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示范验证推广,确立了“一廊四区”烟农增收产业规划,探索出一条多元经营的促农增收路。
祥云县作为“夏秋凉农业优势产区”,当地素有种植秋豌豆的传统,祥云县局(分公司)认为,破解促农增收难题,不妨多从身边寻找答案,自年开始,将种植秋豌豆技术大范围推广到烟农当中。
去年,祥云县下庄镇张泗村烟农刘荣生在自家11亩烟田里套种了8亩秋豌豆。他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烤烟收益在六七万元,秋豌豆收益则是5.1万元,平均来看1亩田有近1万元的收益。
“三十多年来,家里三代人都是靠种烟为生,收益是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年初的时候还买了一辆家用汽车。”尝到甜头的刘荣生告诉记者,今年打算继续套种10亩秋豌豆。
“钱袋子”渐鼓,离不开烟草公司和合作社的“保驾护航”,从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端的订单化需求,祥云县成川合作社都会跟踪服务,成川合作社理事长杨永元介绍,“每年8月上旬下部烟采烤结束时,开始组织烟农播种,烟秆做支架利于豌豆爬藤,而且上部烟能够遮阳避光,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
在烟田里大面积成片套种秋豌豆,在原有土地面积上多结果、多赚钱,把产业优势转化成特色优势颇有成效。年,大理州在祥云、宾川、洱源、巍山、南涧等7个县,组织烟农利用烟田套种秋豌豆8万亩,结合全国农产品需求和供应周期,巧打时间差、错峰上市,实现产值3.52亿元。
一乡一特色,大理烟区结合不同产区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一豆、一瓜、一菌、一麦和一虫”5类农特产业,为拓宽烟农增收渠道不断作出探索和尝试。
祥云、巍山和洱源县利用育苗大棚空闲期,种植玫珑蜜瓜亩;剑川、云龙两县开展了适宜于高海拔烟区气候的耐寒作物藜麦试验示范种植亩;漾濞县烟农合作社建成了爬沙虫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变废为宝探出“发展路”
过去,揭膜之后废旧塑料薄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在大理烟区不可小觑。“现在,废旧的地膜都统一收集起来,不舍得扔了。”
以前,水道沟渠、田间地头里散落着桑树条无人问津。“现在,捡来的桑树枝也可以卖钱了。”
曾经的“烦恼”如今成为烟农眼中的“宝贝”,“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立足烟叶生产绿色、生态、优质发展需求,大理州局(公司)充分挖掘农村废弃物回收加工再利用价值链,引导合作社闯出一条绿色环保、促农增收的新路子。
“以地膜颗粒、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加工三个农业资源利用项目工程为主线,州局(公司)从运作机制创新、利好政策保障等方面助推项目产业化发展。”余世忠介绍。
自从祥云县城川烟农合作社联合玉溪旭日公司出资兴建了一个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后,一条年处理1万吨的废旧地膜加工生产线开始投入运行,经加工处理生产出的塑料颗粒“变废为宝”,再次成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
“州局(公司)制订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和技术标准,发动其他县的烟农合作社回收地膜交售到加工厂,为回收加工提供了保障。去年回收地膜吨,加工处理后可生产1吨塑料颗粒,产值约万元。”杨永元说。
兴建工厂,创造了上百个用工岗位需求。家住祥云县下庄镇雨进村的烟农丁正利有6亩多土地,其中5亩用来种植烤烟,其余种些大棚菜,趁着农闲时就会被“请”到合作社来打打短工,丁正利对记者说:“我做过很多个工种,每天多则二三百元,少则元。”
实现烟农增收,不仅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不仅要瞄准产业,也要守得住“绿水青山”。
为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年,大理烟区在18.46万亩的土地上施用有机肥1.77万吨,减少化肥施用量吨,既保护改善了烟田土壤,又延伸了增收产业链条。
去年12月,弥渡县毗雄河合作社在大理州局(公司)的引导下,引入云南国发建设了一座生物有机肥厂,依托红大科技园设施资源,构建“秸秆+畜禽粪便—食用菌菇料—有机肥”绿色农业产业循环链,已生产有机肥吨,产值达到万元。
一亩烟秆烤一亩烟叶,环保节能收益高。大理州局(公司)积极扶持建设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去年全州烟叶烘烤使用生物质燃料吨,平均来看,每公斤干烟可降低烘烤成本0.4元,不仅降低了烘烤投入,也减少了煤炭使用量和废弃物排放。
目前,在大理州局(公司)的“牵线搭桥”下,全州共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1个、有机肥加工厂2个、生物质燃料加工厂10个,去年累计实现产值万元,预计年实现产值万元。
(通讯员单位:云南大理州局公司)
杂志编辑:王学仕
中国烟草资讯网“中国烟草资讯”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