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早晨,尽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可密祉中学20名学生还是如约走进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志愿者们来这里开设的“艺术课堂”,近距离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前来支教的“小老师”们,大部分还只是大一的学生,初次走进课堂的他们从最初的忐忑紧张,到后来和密祉学生们打成一片,尽可能多地向他们展示艺术的魅力,向他们介绍外面世界的精彩。
前来支教的吴苏康怡同学这么总结这几天宝贵的经历:“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的授课从开始的措手不及到逐渐熟练。可能单单这么几节课没有办法教给小朋友们很多东西,但是在这几节课中,我们得到了非常多的教学经验,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宝贵的学习热情。”
今年厦门大学同学的社会实践,除了由大一的同学给密祉的特长生们带来美术、声乐以及陶笛演奏的教学外,研究生一年级的赵鸿伟同学还带着“觅花灯之源”的研究课题,带着艺术学院的学子们走进密祉花灯文化,走进密祉花灯传承人:欧阳正昇、王海富、白玉春,一个个花灯文化的“活化石”,用他们的经历,用他们的说唱和表演,向学生们展示了花灯文化的魅力,很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花灯,通过不同的个体用不同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折射出不同的美。
赵鸿伟同学这样介绍这次调研的目的和意义:“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平等性,仅仅靠一句单薄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真听、真学、真感受。只有在充分了解某种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审美、文化内涵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对这种文化的尊重!”带队的谢芃老师介绍,学生们回去以后,将结合几天的教学和对花灯文化的了解,向厦门大学的其他学生做相关的专门汇报演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花灯,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会和提炼,每年的汇报演出都会在厦大的师生中掀起一阵“花灯热”。今年通过这么近距离的感悟,肯定也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几天紧凑、高效的社会实践,让厦大的“小老师”们收获了很多,更让密祉特长生们成长了许多,很多以前只是模糊的向往,现在有了具体的方向,有了努力的目标,走出去、去体验、去成长,是学生们最大的感受。
密祉中学的李晓婷同学说:“七天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以前只是单纯地喜欢音乐,现在通过厦大的‘小老师’们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世界的精彩,原来音乐是这么有魅力,原来学音乐能让人变成这么好。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和厦大的‘小老师’们一样!”
七天的教学结束后,厦大的“小老师”和密祉中学的特长生一道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汇报表演,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密祉镇党委书记张丽娟带着党政班子成员,全程欣赏了同学们的汇报表演,参观了同学们的画展。张丽娟向前来支教的厦门大学师生们详细了解了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同学们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谢,对他们几天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欢迎同学们以后再到密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密祉镇分管教育、团委的组织委员施王凤,全程参与了这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这样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不远千里,来密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密祉的艺术特长生进行培训,这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和密祉中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尤其是现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前来参加培训的一部分密祉学生是建档立卡户子女,厦门大学给密祉中学的同学来进行智力帮扶,更是我们教育扶贫的一个具体体现。希望以后有机会,密祉和厦大再结缘!”
的确是这样,厦门大学的学生们来到密祉,给密祉的学生们一个近距离窥见外面世界的机会,留下一颗颗关于美、关于艺术的种子,这些种子将深埋在学生的心底,等着合适的机会和土壤,终有一天这些种子将破土而出,为密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厦门大学的学生们也通过这短短几天的经历,近距离感受了密祉深厚的花灯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这一点一滴的感悟,终是密祉文化走出重重大山的一个个起点,相信每当这些人再次听到《小河淌水》的时候,眼前浮现的终会是密祉的山山水水,密祉的风土人情。
再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小老师”们,明年八月,密祉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与你们不见不散!
文/乐正学图/厦门大学社会实践队、密祉镇郑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