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地处云南大理,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卷蹄、豆腐宴等舌尖上的美味令人垂涎三尺,南诏铁柱、白子国故都等历史印记延绵不绝。这里生活着汉、彝、白、回、傈僳、佤等23个民族,语言为多民族方言,历史上又是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且多民族各地区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花灯文化——弥渡花灯,也构建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人文特征。
弥渡灯班在南诏铁柱庙跳花灯刘钰/摄
弥渡花灯是云南九大花灯之一,由唱花灯歌和跳花灯组成,花灯歌有讲述历史类的、爱党爱国类的、民风民俗类的、还有说理普法类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关的花灯歌。“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花灯文化已然融入到了弥渡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弥渡人在唱花灯、跳花灯、看花灯的同时,将花灯讲事明理、惩恶扬善的精髓作为日常行为准则自觉遵循。
弥渡法院围绕“花灯”与“民歌”将传统地域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结合,精心打造出三间具有弥渡本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念的特色调解室。
“同心”调解室里的莲花灯、门户灯、踏波会立牌,展示了弥渡人民睦邻友好、各民族同步同心,团结共建美好生活的幸福景象。
在“同心”调解室,一起彝家兄弟因建房施工合同引发的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双方的亲人关系得到弥合。袁亚川/摄
“业兴”调解室里的一杆千斤秤,一颗定盘星,体现了八街九陌的弥渡各行业勤勉敬业、精诚团结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业兴”调解室,弥渡法院以“法院+工商联”的方式让某企业33名职工的劳动争议化解在诉前。刘钰/摄
“家和”调解室里的《老鸦抬食报母恩》、《赶马调》等花灯剪纸场景凝聚了父仁母慈、兄友弟恭、家庭和睦的弥乡和美家风。
在“家和”调解室,法官以“座谈式”的场景替代传统生硬的审判台,让案件审理更有温度。乐娜/摄
调解室里以《小河淌水》原曲重新填词的“同心”“秤心”“家和”三首歌曲让来到调解室的人张口就能唱出优美的“法治旋律”。
弥渡法院还聘请了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丰富基层社区、村组工作经验的特邀调解员在特色调解室开展诉前调解。他们对于本地的民风民俗极为了解,讲的理老百姓听得进去,说的法老百姓听得懂。自年7月以来,弥渡法院受理诉前委派调解案件件,化解各地区、各行业纠纷件,调解成功率为73.14%,诉源治理成效明显。
弥城夜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弥渡法院始终坚持“花灯讲理,乡音讲情,多方合力,法律托底,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特色调解,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让更多的矛盾纠纷止于未诉、化于未发。年一审新收民事案件件,同比下降13.66%,年1-9月新收一审民事案件件,同比下降4.04%,实现了连续两年新收一审民事案件的负增长。
撰稿/袁亚川编辑/刘钰
一审/何倩二审/李玉萍三审/欧俊萍
往期推荐
原标题:《花灯小调唱起来诉源治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