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彝家两朵花常学强/摄)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是一句有名的谚语,是外乡人对弥渡这块土地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弥渡人的全面认知,是通俗化和具体化演释出来的脍炙人口的一句名谚。这句民谚产生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这看似笑话的谚语,却包融了宽广而深远的内含。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去诠释。笔者曾以此名谚感到自信和自豪,对“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也有话要说,因为人人都懂得旁观者清的道理。不妨让我们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亲见亲闻和深刻感受中来理解和诠释这句谚语。
弥渡为什么出现这样一句独特而又神秘的谚语?让我们从历史的时光隧道中去寻觅。弥渡就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形成了古代农业、商业发展的先捷条件,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和旅者的亲见亲闻中去了解。早在汉代,这里属云南郡,并形成了当地民族组成的白子国,《华阳国志》称这里已出现了从事农耕的“下方夷”。出土的用于农耕的青铜农具一再得到证实。唐代时这里是南诏国的白岩睑,同时是南诏中央官吏的封地所在。元代时御史郭松年经过弥渡,在他的《大理行记》中写到弥渡是“居民凑集,禾麻遍野”。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弥渡,在他的《游记》中写到“弥渡川中,饶稻更饶麦也”。到了清代,陈鼎在《滇游记》中有:“弥渡亦大村落,百货俱集,地暖如交址,(越南)沃址万顷”。“其土地之沃,气候之暖,白去省以来所未见也”。白族学者李元阳,在《医王寺记》中同样引用了一条谚语“白岩熟,一郡足”。到了年(民国年)2月11日至12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弥渡,上述的情况一再得到证实,而且记录得更加具体,从他的《南行漫记》一书的文字中,他以独特的眼光,不同的角度,记载了他在弥渡的所见所闻。并且以著名记者的特殊身份,对所见所闻进行了的评论。这些文字正是解读“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最生动的注解。
(弥川晨曦李敏/摄)
首先斯诺看到的是弥渡的自然风光。“红岩(其实是指整个弥渡坝子)四面环山,山峰对称而秀美,有的终年积雪。这里差不多不断地下着雨,中国人称为‘雾之谷’”。接着叙说了他所见到的了解的红岩城。“城市一度为南诏首都,一千多年前相当繁华。现在留有许多古墓,几处没有什么价值的宫殿遗址。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我们住在其中的一座佛寺里面,位于城镇边沿地势很高的地方”。
这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弥渡山河的秀美及其自然生态,加上有名的寺庙,“南诏首都”和宫殿。加深了对弥渡地方厚重历史的认知。他住在今天的谷女寺。同样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从他的第一感觉,对自然优势和地理优势,还有对厚重历史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对弥渡人的认识,当他到来时,应当是撒秧的季节,在一场春雨后,他看到:“下午,雨点斜洒过来,射在绿得不得了的稻田上。稻田附近有几间粽色的草房,格子窗外看得见农民披着不同规则形状的蓑衣,戴着蘑菇状大草帽,水珠由帽沿上流下,像花朵似的,他们在水深齐膝的稻田里劳动”。
“在城门附近,有几个倮倮族人,他们光着头,身披没有硝过的羊皮,仿佛羊皮是长在他们身上似的。他们是从万山丛中最神秘的地方来的,裸露的肩上扛着大木头,他们比荷兰人还要高,还要胖。这情景使我回忆起什么东西,哦,想起来了,回忆起一幅古代日本人和绘的风景画。”这是他看到的本地的彝族男人,应当是街天,他们扛着木头在镇上进行交易,从他们健壮的体魄,魁悟的形象和回忆到日本人和绘的风景画是他在脑海里留下的难忘的画轴。
在他居住的谷女寺,他还接待了一位农村来的“和蔼可亲”的老者。在他的笔下写道:“老先生面带笑容,是那种上一代家住农村的中国人常见的古怪而甜美的微笑。正因为“和蔼可亲”的友善,使斯诺对老人首开了误解,但后来他知道那是一位虔信佛教的可尊敬的长者时,他深深地自责道“搞不好我把人家错怪了”,“我说我这个人真混蛋”。
(山水静秀李敏/摄)
说到他所见到的弥渡女人,他写道:“妇女行走在外面神气活现,深知自已具有不可须臾或缺的价值……”有的看上去很健康,乳房高耸,表现出一种亚洲人的美。她盯着你看,一个高鼻子的洋人,默默地感到很奇怪。但是当你也一动不动用喜悦的目光看着她,她吓坏了,就连忙转身走开。对于人口的男女比例,他了解到:“妇女人口少……娶媳妇求大于供”。
一个外国的名记者,用不同的角度,特殊的眼光。以“秀美”二字来形容保持着自然生态的“雾之谷”。对弥渡的田野庄稼用“绿得不得了”来描述。对地方历史,搬出了他所知道的南诏国都、宫殿、著名的寺院,作出了“一千年前相当繁华”归纳弥渡历史的过去。同时用“他们在水深齐膝的稻田里劳动”。说明人民的勤劳,用一幅日本大和绘的风景画来比喻兄弟民族的生动形象。用诚恳直率的态度自责对农村老人的误解,用“表现出一种亚洲人的美”。来赞叹妇女的健美。用“喜悦的目光看她时,她吓坏了,就连忙转身走开”来描述她们的品格,从他本人的感受中给了正确的评价。特提到男女比例时“妇女人口少……娶媳妇求大于供”,说明了这里女人的身价和地位。不像少数对谚语采用戏说方法那样来误解。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条谚语,当然有不同目的,不同眼光的许多解释,但无论如何,从斯诺所见所闻和他公正的评价来看,弥渡的山水风光,生态人文,厚重历史;弥渡的老人、妇女、兄弟民族男人的形象、气质、品质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用这些事实去诠释那条颇有份量而有诱惑力的民谚,不能不说是一种权威的解释。正因如此,还用我们自己费力的去多说吗?
文/盛代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