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被选进了校刊《尔雅》,得了小奖,所以就一并分享了。虽然读起来自己的感觉与写的时候又有变化,不是很符合我风格。但平平淡淡的写事,权当记录下每个瞬间。
弥渡的春秋
我的乡愁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华。呆在弥渡小城多年,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翻越众山,去横亘中国广阔的版图。高中时候考上了下关的重点中学,开始离开弥渡,有了初始的乡愁。大学奔向了千里之外的安徽,来到坐落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城市,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到过魔都上海,六朝故都南京,江南苏州,处处是在弥渡念书的时候,向往的城市。外面的繁华令我目不暇接,可是,每当梦入后夜,却全是弥渡的影子。
其实无论走过多少地方,我们在人群中,不过是旅人和过客,我们没有什么理由选择留下,所以历来有浪子无根的说法。缺乏的归属感使我们像浮萍一样,漂泊却始终无依。唯有那座小城,能包容我们的慌乱,和寂寞。走尽回家的路,令我们的乡愁有了归所。
有人曾说,求学之路,就是在说明,从此便错过故乡的春秋。确然,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故乡的春秋,只能在寒暑时模糊地去想象。不过,它是游子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因为它代表着我们逝去的童年记忆,它接纳着我们的朋友双亲。它像烙印一般,不仅印在户口册籍贯上,也印在我们的身上,你,我,都是堂堂正正的弥渡人。
相信身在异乡的弥渡人,或许会更清楚,弥渡这两字,对于我们的意义。弥渡最让人感到自豪的,必然是名曲《小河淌水》。身在本地,常常听到,觉得并无什么稀奇。在异地看一场表演会,抑或躺在床上,等着歌单随机播放,突然听到《小河淌水》的前奏,想必你我早已经泛出眼泪,这一刻,我们无比认同自己的身份,无比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往往抱着新奇的态度,去尝试着外地不同的菜肴和口味,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水土不服的毛病中。却不明白,父母早为我们的肠胃注入弥渡的习惯。卷蹄,酸菜,黄粉皮汤,爱好也如此旗帜分明,当肠胃尝到这些味道,仿佛我们整个人都会愉悦,有一种归家的幸福感。
走在弥渡的街道上,节奏并不快,能让你安心。你熟悉每条街道的店铺,你常常能在路上碰到亲戚朋友,互相的寒暄,令你轻松释然。美食店的老板都记得你了,知道你喜欢的口味,提前为你留一份,不至于排队爆满时,为此发愁。在街道上感觉饿了,凉米线是不错的选择。走累了,进老街,一杯凉虾,足够令你惬意。要求不多,容易知足,这大概是弥渡人幸福程度比较高的原因吧。
安徽最近的天气阴雨连连,在家的爸妈常常看天气预报,提醒我添衣保暖。而我的手机里,每天都有弥渡的阴雨晴朗,任凭程序建议我修改为本地,也不为所动。在不回家的日子,为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