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滇西不是第一次了,每次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是一片让人魂牵梦萦的圣洁之地,一路向西,走了六天,大理走的是祥云县和弥渡县,然后是和顺古镇和户撒,每一地都有难以忘怀的景致,过眼的风景难计其数,印象颇深的是极目之处皆水稻,绿野碧浪,阵阵稻花香,还有那些灰瓦白墙的村落,加上老水牛和旋转的水车,是儿时难以忘却的记忆,无故不钟情,是否,前世就生在这个地方。
一青海湖,虽然和那个青海长云暗雪山的青海湖同名,此湖非彼湖也,此青海湖位于大理州祥云县沙龙镇境内,地处城川坝东南部,西北距县城祥城镇7公里。元代称“青海”,清代称“青龙湖”,因湖水清澈得名。听见这个名字时,眼前就是青海湖畔,绿草茵茵,还藏着蘑菇圈,正是这个季节,驰车来到湖边,走上人工湖堤,烈日炎炎,一池浮萍,几多垃圾,水泥的湖堤,了无生机,真心疼这个名字。
二水目山,原名宝华山,因“锡杖涌泉”而改名,据说,开山祖师杨普济,奉大理国旨到宝华山开山建寺,但见山势嵯峨绵恒,林木幽秀,万山如拱。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普济大喜,果然是灵山佛地也,四处一走,却是无水之地,遂回朝禀明,得锡杖重回宝华山,几多搜寻,力竭,掷锡杖立于草地,跏趺而坐,闭目诵经,拔杖欲走,带出一股清泉,以杖凿泉,泉眼顿开,涌泉清莹,遂将宝华山改名为水目山。
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历代都有高僧,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佛教名山鸡足山的开山祖也是出自这里的高僧。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年)重建,年至年重修。(资料参阅度娘)来到水目山,见高高的台阶拥着中间一条九龙壁,台阶尽处显幽深,一看就有探寻之意,高处的牌坊写的好像是“水目胜景”几个字,目力所限,看不太清楚,应该是寺院常用的字眼,我们这里就有“东华山胜景”,是香火很旺的佛教之地。
先上山看中庵遗址、五祖墓,再从上而下经塔林回来,车停处是一处正在维修的场地,一院子青草悠悠,两座大殿置于庭中,前殿灰瓦画梁,后殿琉璃映辉,唐山茶、宋龙柏在草地上孤傲独立,围墙外不远是五祖墓塔。
北岗塔林是水目寺僧人的墓地,造型有楼阁式单檐方塔及覆钵式塔两种,一般由塔刹、塔身、须弥座和地宫4部分组成,看着林立的塔林让人不禁的就想起少林寺塔林,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怎会是简单得了。原是想拍照的,心生敬畏而放弃,带着几分忐忑进地宫,里面没有电视里坟场那样的阴风阵阵,满墙的佛陀簇拥着过道,正中供奉着佛门圣物红色肉身舍利子,用水银养护着,据说,舍利子现世的那天早晨,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伴着七彩祥云,当人们进地宫准备迎出舍利子时,一场大雨洗涤了水目山,瞬间又是雨过天晴,彩云奇丽,一道彩虹横跨蓝天,藏在地下千年的圣物舍利子闪亮现世。
地上一座塔对应一个地宫,地宫的石门已无存,换了玻璃门,透过玻璃可以看见里面一格一格的石格子,最上面是师傅,然后一代二代顺序而下,一座地宫有好多僧人的骨灰罐,极其珍贵的肉身舍利子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地宫中发现的,这是如何睿智的一位大德高僧啊,佛门圣物没有出自五祖墓,而是藏在芸芸僧徒中,令人叹息。
拾阶而下,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处,就是水目寺,传说中的鸳鸯树、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寺抱塔等等都在这里,各种传说亦真亦幻,浮想联翩。然,让我感慨的是那两株在佛前默默开了三百年的月季,你为谁开?为谁守候?青灯古佛,来或者不来,花依旧开,直到从草本长成树,佛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我说:百年相思枉断肠,你的身后,一地落英都是我的心事。
三云南驿曾经是茶马古道上一个最繁华、最重要的集散地,也是著名的驼峰航线转运站,至今还保留着美军飞机停放机窝以及修建机场时的大石碾子,走在光洁而不规则的青石板铺的街上,一门一窗一铺台的建筑还是百年前的样子,街上少有人迹,没有商业气息,真正意义的古道,过往的繁华,今日之古朴,到处都是历史的印记,仿佛还可以看见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采买货物,有种穿越的感觉。
四有句流传千古的话这样说:“去(方言读克)到弥渡,不想媳妇。”让很多人遐想无限,传说,弥渡原是水泽之地,弥勒佛祖到弥渡消除水患,普渡众生,使弥渡成为人间天堂,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这是其中一个不想媳妇的原因。
弥渡的太花乡有个铁柱庙,庙里的铁柱,铸于唐、南诏时期,是国家重点文物,绝无仅有,南诏铁柱,和宗教有关,祭柱是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庙里的氛围还是可以的,值得一探。
作者:无忧花,ID:xuemg16,分享旅途自然风光,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