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寅街镇勤劳村委会三合村,有一围十分别致的农家小院,颇有乡间民宿的韵味,那是今年52岁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子马岳一家的居所。
两年前,弥渡县脱贫攻坚开展得如火如荼,北京大学成了弥渡的定点帮扶单位。受北大派驻勤劳村委会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魏培徵之邀,马岳造访弥渡三合村,一见倾心,遂决定定居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个北大学子,为何定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其中故事耐人寻味!
马岳现在的居所原本是一位村民闲置下来的院落,由于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一道老旧大门上的油漆早已斑剥,门口苍劲的古树外透着岁月的沧桑……第一次相遇,他便对这幢老宅难于释怀,而真正使他下决心于此定居的,还是这里映入眼帘的贫困和对山区孩子教育问题的挂牵。
马岳与爱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双双致力于图书捐赠事业,是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干事,还在云南成立了天下式贸易(云南)公司。定居三合村,夫妇俩一开始的打算是在居室里给村里的孩子设计一个“图书室”,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改造后的新居陈列简洁清秀,土地是从村组集体租赁过来的,屋子两边的柜子上摆放着书籍。他向记者介绍:“这座宅子本就是打算建成图书馆式的,里面的许多设计都考虑到了将来孩子到这看书的需求,书架上要摆放的书,不是自家平时阅看的书,是专门适合儿童看的书,现在书还没到,等书到齐了,这屋里可就放满了。”
去年,受疫情影响,马岳夫妇原本要向朵祜村委会两个教学点捐赠的册图书如今仍摆在弥城镇的库房里,近日即将完成第一批书籍的捐赠,而其中的每一本捐赠图书都经过他一册一册的阅读考量。谈到“到底什么是真正适合孩子读的书”,马岳感触颇多,“8年汶川大地震,我爱人志愿到汶川前线支援,深刻感受到在地震中痛失双亲的儿童心灵所受到的创伤,到底什么书是真正对他们有益的,什么书是适合当代中国儿童阅读的,这可是一门学问啊!”
除了对山区教育发展抱有的美好夙愿,马岳还心系弥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他到过弥渡后,不仅为弥渡宜人的气候和花灯文化所吸引,更对弥渡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陷入了沉思,他和他的公司团队围绕云南乡村振兴之路,提出了“四新理念”:即新的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事业、新的理念,定居三合村,这是他从理论研究向实践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当地,马岳不仅租地修葺房舍,还在村里租了近40亩坡地,种植红薯、大豆、黑玉米等作物,与三合村村民杨文光合作,指导杨文光进行田间管理,马岳则负责选种和销售。“我们租的都是集体土地,雇佣村民负责田间管理,一方面土地租赁能让村集体获得收益,另一方面雇佣村民也能让他们在村里就把钱赚了,不一定非得到大城市奔波打工,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就业选择空间。”马岳说。
另外,马岳还想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带动发展民宿旅游。他对自居老宅的改造,丝毫不逊色于网红民宿,从规划布局到选材装修,每一步都渗透着精妙构思和人文情怀。
他利用老宅的耳房做了一个“标间式”的样板间,就是想以之为滥觞,再引进十户左右有志于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人家来聚合发展,“村民可以就近就业从事旅游服务,在村里就把钱赚了!”马岳一直想把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当地村民。
谈起弥渡印象,马岳说:“弥渡的气候太好了!非常适合居住和耕种,我在这里住得很舒服。”在退休生活规划中,他有“两件大事”:一是搞乡村田野种植和作物销售,二是开展教育旅游,让大城市里的孩子来村里接触农耕、接触农业、接触土地,慢慢了解土地,吸引更多的人到山村里来,帮助当地发展出一条特色的旅游之路。马岳对此很有信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相结合,不但吸引人,更能留住人。”
年大年三十,马岳没有在北京过年。妻儿不远千里来到弥渡三合村与他团聚,一盘小瓜、一盘西蓝花成了一家人的年夜饭,一座老宅、一片土地、一缕对山乡的帮扶情怀成了一家人魂牵梦绕的话题。
文图
向晓英许晓东叶娜(实习)
编辑
马晓燕
审核
欧阳嘉佳
终审
向晓英
签发
李武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